安徽日報:科技賦能大托管 稻茬小麥獲高產
發布日期:2024-06-04 瀏覽次數:138
“選(xuan)取百畝示范片中代表田塊3.5畝實(shi)割測產(chan),毛重1884.5公(gong)斤,籽(zi)粒含(han)水量23.6%,雜質(zhi)0.2%,按13.0%標準(zhun)含(han)水量折算(suan)實(shi)收畝產(chan)472.8公(gong)斤。”近(jin)日,在(zai)桐(tong)城市范崗鎮(zhen)聯合(he)村,安(an)徽省(sheng)農(nong)科院組織相關(guan)專家,對(dui)該院作物(wu)所承擔的(de)“安(an)徽省(sheng)稻茬小麥(mai)綠(lv)色高產(chan)技術協(xie)作攻關(guan)”項目(mu)及安(an)徽農(nong)墾集團技術合(he)作項目(mu)的(de)稻茬小麥(mai)高產(chan)示范區進行了田間現場測評。
“這個產量比周邊農戶種植的(de)稻茬(cha)(cha)麥(mai)產量要高出30%以上。”安徽農墾(桐城)農業投資有限公(gong)司技術顧問江興明告(gao)訴(su)記(ji)者,由于江淮(huai)地(di)區小麥(mai)生長季降(jiang)水(shui)量偏大、漬害(hai)頻發,并且赤(chi)霉病發病率高、發病嚴重,普(pu)通農戶種植小麥(mai)積極(ji)性不高,即(ji)便種了(le)管理也十分粗(cu)放,正常年份稻茬(cha)(cha)麥(mai)畝產僅(jin)有300公(gong)斤左右。
我(wo)省(sheng)稻(dao)茬(cha)麥(mai)主(zhu)要分布于(yu)沿淮、江淮之間(jian)以及沿江地區,近幾年種植面積穩定在1500萬畝以上,僅次于江蘇,位居全國第二。“安徽省稻茬麥占全省小麥總面積的35%以上,其產量的高低直接影響了全省夏糧單產、總產以及農民收入水平,對保障區域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省農科院作物所小麥栽培專家杜世州告訴記者。
為進(jin)一(yi)(yi)步提(ti)升(sheng)農墾(ken)現(xian)代農業(ye)發展(zhan)水平(ping)和(he)規模、增(zeng)強現(xian)代農業(ye)示范引(yin)領作用,安(an)徽農墾(ken)集團(桐城(cheng))農業(ye)投(tou)資有限公司根(gen)據桐城(cheng)市耕地種(zhong)植現(xian)狀(zhuang),大力(li)推進(jin)統(tong)一(yi)(yi)品(pin)種(zhong)布(bu)局、統(tong)一(yi)(yi)生產資料供應、統(tong)一(yi)(yi)農藝措施、統(tong)一(yi)(yi)農產品(pin)購銷和(he)統(tong)一(yi)(yi)核算的“五統一”大托管運作方式,并強化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的科技支撐。“近年來,安徽農墾集團按照‘強科技,大基地,全產業鏈’的發展戰略,持續推進‘農墾社會化服務+地方’行動和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與桐城等產糧大縣合作,就是要發揮農墾科技優勢,解決稻茬麥單產不高的難題,通過村企合作開展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實現農戶和集團雙贏”。省農墾集團總農藝師姚禮發說。
為切(qie)實解(jie)決稻茬麥(mai)產量低、農(nong)民種植效益不(bu)高的問題,省農(nong)科院作(zuo)物研究(jiu)所(suo)與安徽(hui)農(nong)墾集團(tuan)(桐城)農(nong)業投(tou)資(zi)有限公司合(he)作(zuo),重點圍繞(rao)稻茬小(xiao)麥(mai)大(da)面積生產中(zhong)普(pu)遍存在的整地播種質(zhi)量差、肥料使用不(bu)合(he)理不(bu)科學等問題,開展(zhan)揚麥(mai)25高產潛力挖掘、高質量機械耕播及高效施肥與輕簡化栽培等關鍵技術攻關與推廣應用。充分發揮省農科院作物所自主研發的拱地龍精量旋耕施肥播種復式一體機和小麥專用生物膜保持型復合肥料等物化產品作用,嚴格落實高質量耕整地、適期適量適墑播種、三溝配套、科學施肥及“一噴三防”綠色防控等關鍵技術,實行全程機械化標準化作業。今年百畝示范片小麥結構合理,熟相好,生長整齊,產量明顯優于周邊的非示范片。同時帶動周邊農戶擴大小麥種植面積1萬畝以上。
現代農業科技賦(fu)能大(da)托管,大(da)大(da)提高稻(dao)茬(cha)小麥(mai)產量(liang)的同(tong)時(shi),還明顯降低(di)了種植成本,平均每畝可節本50元以上。使用拱地龍精量旋耕施肥播種復式一體機,一次完成施肥、旋耕、播種、第一次鎮壓覆土和第二次鎮壓等六道作業工序,在機械耕播環節畝均降低成本40元。使用新型保持型肥料,化肥用量可減少10%~15%,比普通農戶節省肥料成本10元以上。(安徽日報(bao)記者(zhe) 汪永安(an))